測辦事成果,請群眾“打分”
近日,江蘇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發(fā)出公告,就省政府2025年度民生實事項目實施情況公開征集社會意見建議。
為政之道,民生為本。年初確定的45項民生實事,涵蓋了百姓生活的諸多方面,是政府對人民莊嚴承諾的具體化。然而,這些項目是否真正落地生根、開花結果?政策的暖流是否精準滴灌至民眾心田,轉化為可感可及的幸福體驗?答案不能僅由政府部門“自說自話”,更不能停留在紙面匯報和內部考核。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此番主動“開門納諫”,將民生實事的最終評判權部分交予社會與民眾,這本身就是治理理念的一次深刻躍升,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。
“知屋漏者在宇下,知政失者在草野。”民生實事的成色如何,感受最直接、最有發(fā)言權的,正是每日生活在其中的廣大群眾。公開征集意見,正是要傾聽這原汁原味的“民間回聲”,捕捉政策在“最后一公里”的落地效果。同時,這一舉措也極大地激發(fā)了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。當公眾的意見能夠被傾聽、被尊重,甚至能夠影響對政府工作的評議與監(jiān)督時,參與感、認同感和責任感便會油然而生。更為關鍵的是,此舉顯著強化了人大監(jiān)督的剛性與實效。人大常委會將專門聽取和審議省政府相關報告并進行工作評議,而征集到的社會意見無疑將成為評議的重要依據(jù)。這使人大監(jiān)督植根于廣泛的民意基礎之上,監(jiān)督的“牙齒”更為鋒利,推動政府各部門以更強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抓好民生實事的落實,確保每一項承諾都不落空,每一分投入都見成效。
當然,征集意見本身不是終點,而是推動工作持續(xù)改進的新起點。要確保這場“群眾打分”不流于形式,真正轉化為治理效能,還需在后續(xù)環(huán)節(jié)深耕細作。
首要的是構建意見處理的“閉環(huán)機制”。對征集到的海量意見和建議,必須進行系統(tǒng)梳理、科學歸類、深入分析。要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,讓建言者知曉其意見已被收到、正在處理,對于具有普遍性的問題,更應公開回應說明,形成“征集-分析-反饋-落實”的完整鏈條,避免“石沉大海”挫傷民眾參與熱情。
其次,需著力提升意見轉化的“精準度”。人大在審議和評議時,應充分運用好這些來自基層的“第一手資料”,將其作為衡量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尺,精準指出項目實施中存在的短板與不足,提出更具針對性的審議意見,推動政府相關部門精準施策、優(yōu)化方案、改進工作。
長遠來看,更應推動此類活動走向“常態(tài)化與制度化”。不僅限于年度評議,更可探索建立民生實事項目“立項前廣泛征求民意、實施中引入公眾監(jiān)督、完成后接受群眾評議”的全周期公眾參與機制。同時,不斷拓寬參與渠道,既要用好傳統(tǒng)的來信來訪,也要積極運用網(wǎng)絡平臺、大數(shù)據(jù)分析等現(xiàn)代化手段,降低參與門檻,讓更多“沉默的聲音”被聽見。
民生實事,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邀請群眾為辦事成果“打分”,測量的是政策溫度,請教的的是治國智慧,夯實的是執(zhí)政根基。我們期待,在江蘇的示范引領下,這樣的“開門問績”能夠蔚然成風,讓每一項民生工程都真正成為連心工程、暖心工程,在政府與人民的良性互動中,共同書寫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建設的精彩答卷。(金勝)
責任編輯:鄧宇
